受朋友邀請,早前一起到馬會參與一個有關於澳洲、紐西蘭及一些南非精品酒莊的試酒會(坦白說,實在不喜歡將 Boutique Winery 叫做精品酒莊,還是叫回 Boutique Winery 好)。搞手是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Boutique Winemakers,很闊綽的一個澳洲組織。何解會這樣說?因為就當晚而言,就有約 170 款得獎酒供參與者品嚐,可能是 sponsor 的吧。
出席者不多,主要是業內人事(皆因非業內人士是要付款進場的),更是「鬼多過人」。名叫 Boutique Winemakers,做的當然就是 Boutique Wine 了,其中有一大部份更是香港還未有售的,是次就是為找買家而來。試了的酒,屈指一算,大概也有三十多款,盡錄是不行的了,就選出了以下幾款比較喜歡的得獎酒:
一號:Gherardi Viognier 2009
位於 Margaret River 的 Gherardi 酒莊,只生產一紅一白兩款酒,紅者 Merlot,白者 Viognier。Merlot 一向非吾所愛,因為有感於夾在中央,不上不落的無力感(這樣說可能對 Merlot 及其愛好者有點不公平,但也沒辦法)。
這支 Viognier 很有花香感,乾杏脯,帶有百花蜜的味道。比較起法國傳統的 Viognier,新世界的帶有多一點重身 creamy 的感覺,不只是清淡的感覺。
再說酒莊由 Peter Gherardi 成立,Peter 起初在 1970 年代經營的是 Freycinet Estate 酒莊,後於 1991 年賣掉,轉為經營了葡萄栽培術的顧問公司之同時學習了意國和法國的釀酒技術。約在十年前,Peter就在 Margaret River 北部的山上成立了 Gherardi 酒莊,而山下正正就是其中一條令新世界酒人趨之若鶩的河 — Margaret River 了。而 Peter用上極少,甚至於無化學農藥或肥料,引來了許多小甲蟲(Ladybird),所以酒標上也印有幾隻可愛的小甲蟲。
http://www.gherardi.com.au/ourwines/viognier/
二號:Blind River Wines Sauvignon Blanc 2009
Blind River,盲河,釀起酒來可一點也不盲呢!酒標上的那條像海豚的東西,原來是盲河的鰻魚,曾是當地名物,捲成一圈就是他們的 "koru shape",是毛利族的繪畫方式。
此家的 Sauvignon Blanc實在令我很喜出望外的,除了 Greywacke 外的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 Sauvignon Blanc酒莊。基本上我是不太喜歡 Sauvignon Blanc的,因為很多都把它的酸度做得很刺鼻,甚至刺喉,不太忍受得了。而盲河的卻做得恰好,甜味平衡得很不錯,香氣也很突出,有番石榴、龍珠果、熱情果,而且因為 10% 葡萄汁進過舊法國木筒釀製,所以有點厚身豐富的感覺。
原來此莊除 Sauvignon Blanc 外,還有 PN,可惜當晚緣慳一面,沒有試。喝酒也是講緣份的。他們連網站都做得很精美,資料充足,一讚!
http://www.blindriver.co.nz/page/home.aspx
三號:Philip Shaw "The Dreamer" Viognier 2009
這款酒早前朋友已推介過,不過香港還未有售,一直無緣品嚐,是日機會終於來臨。此酒產自澳洲的 Orange 區,一個香港暫都未有太多人認識的區,再仔細一點就應該說是在 Koomooloo 內(單看區名都覺得好玩),酒莊是全澳其中一個處於水平線上最高的,高於水平線上 900m,是寒冷時還會下雪的地方。Philip 據悉已有 40 年釀酒經驗,並於 1988 年已買下此莊,89 年植下葡萄樹,換言之該批在 89 年時種植的葡萄樹到了現時已有約廿二年的樹齡了,都算是澳洲其中一個比較不是新的酒莊。
Viognier 在 Orange 區是新品種,祖籍北隆的它們,在新世界的表現大致上都是非常理想的。比較起北隆區的 Viognier,新世界的兄弟所釀出來的就會是較厚身,都是 fruit-driven 一點的(當然,北隆區的大哥如被放進木筒久一點,也會厚身,但就不是主打 fruit-driven 的了,E. Guigal 就是一例)。這支也不例外,果味強,帶點花香,感覺上像是白菊的清香,也帶點點百花蜜的味道。飲下去很有舒暢感,酸度不會太強,平衡感做得也很好。
Philip 的酒莊也有一個系列是 art label 的(沒錯,又是 art label),"The Dreamer"的其一。其他的還有 The Architect、The Wire Walker、The Conductor 及 The Idiot,是出品中較便宜的系列。 可愛的酒標,Dreamer 就是發夢的人,講實點就是尋夢者,相信釀酒師想尋找的就是完美的 Viognier 吧!
http://www.philipshaw.com.au/
四號:Limbic Pinot Noir 2009
當晚主力想要品嚐的除了白酒外,還想試一試新世界風格的 Pinot Noir,況且當晚的 PN 選擇也是多不勝數,正合心意。Limbic 酒莊在澳洲維多利亞省,離墨爾本只有 75 km,算是較接近 CBD 的酒莊之一。第一款酒是在 03 年推出,據說每年也會有 art label的,似乎已成為大勢所趨了嗎?!
起初時試了三款 PN,比較起來感覺這款很平衡,酸度也好,不像有些新世界 PN 除了果味,也是果味就甚麼都沒有了。雖然新世界的十中有九都是果味重為主,但 Limbic 就是拿捏得不錯。
http://www.limbicwines.com.au/index.htm
五號:Rockburn Wines Pinot Noir 2009
來自紐西蘭 Central Otago 的 PN,其中一個種植 PN 著名的產區,相信愛酒之人必定認識了,特別是 「PN 之友」,即愛飲 PN 所釀成的酒的酒人。由於天氣夠寒冬,所以很合適種 PN 這種極難種得好的葡萄。
Rockburn 的這支 PN,是其中一支 Boutique Winery 得獎酒,造出來的感覺很 fruit-driven,跟 Burgundy 的那種優雅感完全不同(新世界的酒大部份也是如此…),黑梅、甜黑布冧的味道很突出,另帶有頗強的花香及一點點的香料味道,一致上是肉桂一類吧。酸度很好,足夠將酒本身甜的感覺平衡掉(「河蟹」掉?哈哈),餘韻也長,很回味。
這酒令我想起一位朋友曾請我喝的一杯 Central Otago 的 PN,餘韻長的程度是由荔枝角乘地鐵到尖沙嘴後也感受到的,不過香港暫未有售,我也想買支回來再品嚐清楚,希望不是錯覺。另外一支被譽為當夜(及比賽中)最好的 PN,由「香港餐飲展」的搞手公司大員 James Orr 先生倒了一大杯給我,強烈推薦,但竟然有點失望,感覺上是不夠複雜性,餘韻也略遜一籌,所以也沒記下名字了。
http://www.rockburn.co.nz/index.html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令人驚喜的阿根廷 Pinot Noir
源自於某大型超市的酒部每月精選,九月其中一款被著力推介的是阿根廷一個主打 Pinot Noir 的酒莊 Bodegas Chacra。
以吾所見,阿根廷 Pinot Noir (下以 PN 作簡稱)在港並非常見之物,始終港人十之八九鍾情法國產酒,其實並無不可,原委遲點探討。
心想,阿根廷應該算是氣候較熱的國家吧,種出來的 PN 會否如過熟葡萄的感覺呢?皆因之前曾飲澳洲 Yarra Valley 的 PN,感覺太熟了,過了火,想必是氣候有關吧,不過也忘了查證就是了,但就絕非吾所愛之形,是以對 Yarra Valley 的 PN 有了成見。反正吾鍾情的是 Burgundy 風格的 PN,對此酒就先打定輸數了……
看了一輪、問了一堆、聊了一陣,得聞此莊跟意國名莊 Sassicaia 有關聯,而且PN 系列屢獲好評,WS (Wine Spectator)得分九十以上,終於買下了 Bodegas Chacra 的最基本的 BARDA 2008 Pinot Noir,是在 Patagonia 區的 Rio Negro 村莊出產的,產量28291支。暫未查地區氣候,下次補回。
一試,酒出驚人!不是那種熟熟無果酸平衡的怪 PN,得出的反而是「優雅」風格的 PN,太驚喜了,可能是無希望時反而有額外驚喜吧,哈哈。以下是試酒當時的 Tasting Notes:
以吾所見,阿根廷 Pinot Noir (下以 PN 作簡稱)在港並非常見之物,始終港人十之八九鍾情法國產酒,其實並無不可,原委遲點探討。
心想,阿根廷應該算是氣候較熱的國家吧,種出來的 PN 會否如過熟葡萄的感覺呢?皆因之前曾飲澳洲 Yarra Valley 的 PN,感覺太熟了,過了火,想必是氣候有關吧,不過也忘了查證就是了,但就絕非吾所愛之形,是以對 Yarra Valley 的 PN 有了成見。反正吾鍾情的是 Burgundy 風格的 PN,對此酒就先打定輸數了……
看了一輪、問了一堆、聊了一陣,得聞此莊跟意國名莊 Sassicaia 有關聯,而且PN 系列屢獲好評,WS (Wine Spectator)得分九十以上,終於買下了 Bodegas Chacra 的最基本的 BARDA 2008 Pinot Noir,是在 Patagonia 區的 Rio Negro 村莊出產的,產量28291支。暫未查地區氣候,下次補回。
一試,酒出驚人!不是那種熟熟無果酸平衡的怪 PN,得出的反而是「優雅」風格的 PN,太驚喜了,可能是無希望時反而有額外驚喜吧,哈哈。以下是試酒當時的 Tasting Notes:
晚上 21:22 開瓶。因當晚室內溫度達大慨 25℃ ,又沒開冷氣,所以酒先前已冷好,開時回升至約 11℃,light body 的紅酒差不多(因不知是否 light body,就先如是作)。
- Colour: ruby, clear.
- Nose: strawberry / raspberry / red berries. Fruity!!! Herbal / dried apricot with med intensity.
- Palate: off-dry, light - medium body, elegant style. Red berries mainly, very good fruitiness with good balance of acidity. Medium finishing, medium tannin level.
約半小時後,酒溫再上升至 16℃ ,沒多大改變,還是以 PN 的紅果味道為主。再半小時,酒溫回升至約 20℃,正常 medium / full body 紅酒適合的酒溫,再認真地做多了一次 TN:
- Colour: ruby, clear.
- Nose: red berries nose, reduced a bit. Fruity as before. More herbal / dried apricot, with increased level of "alcohol" smell.
- Palate: almost remain the same, elegant style, red berries mainly, but in less fruitiness level, seems a very tiny bit of tea leaf taste. Finishing as before, acceptable.
訂閱:
文章 (Atom)